2020-05-09 09:09:00
廈門大學私立廈門大學
1919年8月,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
廈門大學
。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范(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
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陸續增設工學、新聞、法學、醫藥等科系,
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到民國19年(1930年)擴充為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21個系。
民國25年合并為文、理、商3個學院、9個系。學生由開始時的136人發展到300多人。
廈門大學國立廈門大學
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
1937年9月4日,由于日軍侵犯廈門,學校遷鼓浪嶼;11月間,學校
定出遷汀計劃;12月24日,開始遷移;于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達。5月間,廈門大學校舍被被日寇炸毀。在閩西長汀期間,師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抗日戰爭勝利時,廈門大學設置文、理、法、商4個學院、15個系,學生從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1946年6月1日,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長汀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遷回廈門以后,陸續增設海洋系、國際貿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組,學生增至1600多人。
1949年1月31日,前校長薩本棟在美國逝世,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廈門大學校內。
廈門大學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先生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于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
1951年,原省立福建農學院并入廈大,改成廈門大學農學院(校址在福州市),原私立福建學院的政治、法律、經濟三系并入廈大。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大調整。1952年院系調整前,廈門大學擁有7個學院。
廈門大學院系調整狀況如下:
1:山東大學:1952年,廈大理學院海洋系師生轉入山大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
2:中國海洋大學:山大1958年遷往濟南時將海洋系留在了青島,后發展成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3:浙江大學:1952年,廈大電機、土木、機械三個系各一部分并入浙大。
4:東南大學:1952年,廈大工學院的機械和電機兩系以及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部分院系組建成南京工學院,即后來的東南大學。
5:河海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高校水利專業合并,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6:南京大學:1952年,廈大俄語專業合并到南京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的學生也轉到該校外文系學習。
7: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51年5月,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華,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上述三校的航空系本非直接參與組建北航(北航于1952年成立)。
8:上海財經大學:1953年的全國院系調整,廈大商學院企業管理系被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
9:同濟大學:1952年,廈大土木建筑幾十名師生調入同濟大學。
10:內蒙古大學: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廈大,中山五校為主,國內十余所著名高校(包括清華、南開等)共同創建內蒙古大學。
11:華東師范大學:1924年6月,廈大三百余位教師和學生鬧學潮離校到了上海,創辦大夏大學。解放后經院校合并,發展為華東師范大學。
12:華東政法大學:1952年,廈大政法學院(包括政治、法律兩系)歸并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
13:上海海洋大學:1972年,廈大水產相關系調入原上海水產學院遷建的廈門水產學院,1979年恢復上海水產學院和續辦廈門水產學院,學院一分為二,后分別發展為上海海洋大學和集美大學水產學院。
14:大連海事大學: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大連海事大學)是在50年代高校院系調整中由東北航海學院、上海航務學院、福建航海??茖W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茖W校即為從廈門大學分出的航務專修科。
15:福州大學:為創立福大,廈大支援物理系數十名教師,化學系2/3,數學系3/4,相當于分出一半理科。
16:集美大學:廈大航海、水產相關系科70年代調入集美航海學校、廈門水產學院即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水產學院。
17: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與福州大學農學院合并組建福建農學院。
18:福建師范大學:1954年,文學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師范學院。
1952年院系調整后的廈門大學只保留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并在52年之后陸續又有院系調出。
1958年7月,廈門大學下放歸福建省管理。
1963年9月,經中央批準,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廈門大學下放給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大批干部、教師被下放農村,有一部分充任中學教師,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
1966~1970年,廈門大學停止招生5年。
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時有9個系,除保留1966年的8個系外,福建師范學院教育系遷回廈大開辦。
1972年,廈門大學水產相關系調入廈門水產學院。
廈大景觀
1981年11月26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2年,廈門大學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經濟學院。
1986年9月12日,舉辦試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大會。
1995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行列。
1996年,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教育部批準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
2001年2月,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一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12月,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
2004年,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2004年7月,廈門大學被增列為中管高校。
2005年底,廈門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
2006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國家“111計劃”)首批立項名單;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00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實施高校。
2010年,學校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國家”珠峰計劃)。
2012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廈門市政府在北京簽署《重點共建協議》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廈門大學。
2012年,學校成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分校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占地900畝,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于2016年正式辦學。
2012年11月,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入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廈門大學90周年校慶標志
2013年6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7月,入選首批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10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月,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簽署共建廈門大學醫學院協議。2014年,學校牽頭的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4月6日,學校整合航空系、機電工程系和自動化系等學科組建成立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2017年1月,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
2018年4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教育部聯合發文,確定“十三五”期間新增8所共建高校,廈門大學位列其中。8月,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正式批復。同意成立廈門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由學會與廈門大學共建。1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文公布,依托廈門大學建設國家天元數學東南中心;廈門大學兩岸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于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揭牌成立。
2019年3月,學校整合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組建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9月,廈門大學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12月,廈門大學與英國創意藝術大學合辦的“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獲教育部批準設立。
相關專題: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