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 詳細
武漢大學清末民國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于湖北武.. 詳細
武漢大學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需求情況,率先提出“三創”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和創業能力,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傾心為學生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利用就業指導課、BBS工.. 詳細
學校名稱 | 招生省份 | 文理科 | 年份 | 錄取批次 | 分數線 |
武漢大學(中外合作辦學) | 湖北 | 理科 | 2020 | 本科一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中外合作辦學) | 天津 | 綜合 | 2020 | 本科批A段 | 查看 |
武漢大學(中外合作辦學) | 山東 | 綜合 | 2020 | 一段 | 查看 |
武漢大學 | 江蘇 | 文科 | 2020 | 本科一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江蘇 | 理科 | 2020 | 本科一批 | 查看 |
學校名稱 | 專業名稱 | 省份 | 科類 | 年份 | 錄取批次 | 分數線 |
武漢大學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嵌入式培養) | 北京 | 理科 | 2019 | 本科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 北京 | 理科 | 2019 | ??婆?/td> | 查看 |
武漢大學 | 醫學試驗班類(“5+3”一體化培養)(5+3醫)(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相關專業有西澳大學3.5+1.5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洛杉磯加州大學、慕尼黑大學、墨爾本大學等校交流項目;辦學地點主校區) | 北京 | 理科 | 2019 | 本科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護理學 | 北京 | 文科 | 2019 | 本科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經濟學類(含金融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北京 | 文科 | 2019 | 本科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漢語言(辦學地點:共青城校區) | 北京 | 文科 | 2019 | 本科批 | 查看 |
武漢大學 | 臨床醫學 | 天津 | 理科 | 2019 | 本科批A段 | 查看 |
武漢大學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 天津 | 理科 | 2019 | ??婆?/td> | 查看 |
注:學生來源分布圖,由好查分網根據網絡數據收集整理繪制,圖中所示數據僅供參考!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是由原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原武漢大學計算中心于2010年1月11日合并組建而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武漢大學在全國最早建立的計算機科學院系之一: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學院之前還經歷了2000年8月四校合并時原武漢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和工程系的合并。學院學科架構齊全,專業特色鮮明。有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國家重點學科、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和網絡空間安全三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有7個博士點(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信息安全、軟件工程、安防應急信息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10個碩士點(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信息安全、安防應急信息技術、軟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3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2個博士后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軟件工程博士后流動站)。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1993年,武漢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祝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合校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15年,學校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273位。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屬于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世界經濟系。老師對學生悉心教導,幾乎可以做到一對一。課程設置兼顧專業性與多樣性,除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國際市場營銷等幫助學生基本經濟學原理和當代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理論的課程,2013級還增設了中級宏觀、中級微觀、中級計量、stata,更好鍛煉學生實操能力。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Wuhan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漢市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其辦學源頭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更名武漢大學沿用至今。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中國頂尖名牌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地,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占地面積5187畝,建筑面積26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武大櫻花約在每年三月下旬開始開放。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WuhanUniversity),簡稱“武大”,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漢市的綜合研究型大學,其辦學源頭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已有一百多年歷史,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更名武漢大學沿用至今。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中國頂尖名牌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地,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占地面積5187畝,建筑面積26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校園,武大櫻花約在每年三月下旬開始開放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行“人才強?!睉鹇?,匯聚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F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5人、68位長江學者特聘及講座教授、39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3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舉報回復
|
![]() |
武漢大學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行“人才強?!睉鹇?,匯聚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師資隊伍?,F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5人、68位長江學者特聘及講座教授、39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3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
![]() |
舉報回復
|